睡前给儿子讲《轱辘轱辘转》,不知为何提到勇敢,趁机打岔表扬儿子一个人待在学校里一点也不害怕。
儿子很得意地表示无论妈妈在不在学校里做volunteer,表现都很棒。突然话锋一转,说:“有时候我也会哭的。”
我心里顿时咯噔一下,想着如何不懂声色得把事情问出来。有时候你着急问,他还偏偏不肯说了。
“是今天哭了?还是昨天哭了?”我问道。
“今天。”儿子答道。
“那有没有老师来哄你啊?”
“没有。”
“那有没有小朋友来哄你啊?”
“也没有。”
“那你后来怎么不哭的?”
“我就自己不哭去玩了。”
“能不能让我看看哪里受伤了?”眼看着此路不通,赶紧换个思路问。
“没有受伤。”儿子答道,“我很想玩飞盘,但是他们不给我玩,我就哭了。”
原来小朋友们玩飞盘,没人扔给儿子,儿子抢不到,才气急地哭起来。尽管后来抢到两次玩了飞盘,但是说到伤心之处,儿子眼圈一红鼻子一酸,差点掉下眼泪。
小孩子的情绪变化快,我这还想着如何帮助儿子,他已经在大喊,“快讲(轱辘轱辘转)啊。”
尽管后来我提出周末跟儿子到公园里玩飞盘,儿子也答应了。但是看来有些多余。正像《如何说孩子才会听,怎么听孩子才肯说》里面讲的,孩子需要有人理解、接纳他的感受,很多时候他并不需要什么解决方案,偏偏大人很容易忽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求,老是想着帮忙出主意,反而适得其反,引来孩子的反感。